消化、营养、神经、精神专家观点大碰撞
到底该不该滴酒不沾
近日,《柳叶刀》重磅发布:一滴也别喝!一杯酒少活18分钟!全球2800万人超大规模分析证实,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一说,完全不存在!提示人们珍爱生命,远离酒瓶酒罐酒桌酒杯……而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推荐的是“戒烟限酒”。武汉医学界消化、营养、神经、精神等各路专家观点也出现明显分歧。
消化专家:饮酒不是酗酒
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吴杰主任医师明确表示,这个说法我个人不赞同。饮酒首先是因人而异,有些人本身对酒精过敏,要他喝都不能喝;第二,饮酒作为人类的生活内容,经过多少年已被证实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好处。人到中年以后,消化系统功能降低,如果饭前适量饮用保健酒可以促进胰腺液等消化酶的分泌,加强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;第三,适当饮酒对不少饮酒者来说是一种享受和乐趣,享受生活很重要;第四,酒精对人的身体来说肯定是利和弊都有。酒能通经活络,加速血液循环,有效调节改善体内生化代谢与传导。饮酒不是酗酒,要区别分析。总的来看,不要以为权威杂志上发表了什么就是对的,要从实际出发、用实践来说明问题。
营养专家:少量饮酒可行
华中科技大学临床营养科主任蔡红琳称,一滴酒不喝当然是有好处。但是,中国的好多膳食里面就包括有“酒”,比如米酒、酒糟鱼、啤酒鸭、料酒,这些都有酒精的成分,这些在中国是普通食物。对于中国人,绝大部分人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摄入了酒精。但是并没有数据表明这些菜式对人体有什么危害。
中医治疗方法里面也有药酒疗法,或饮或敷或推,前者通过消化道吸收酒精,后者通过皮肤吸收酒精,确实有一定的治疗效果。
蔡红琳主任认为,少量饮酒是可行的,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是对的。
外科专家:最“怕”酗酒病人
武汉市一医院外科专家赵建国主任医师最“怕”酗酒病人。他说,作为外科医生,我不喜欢酗酒的病人,一般他们对麻醉药的反应不太好,怕痛。而且全麻手术后苏醒时,容易烦躁、胡闹,手术并发症风险也会增加。
作为一个不嗜酒的专家,他赞同革新中国酒文化,认为此文有益,但不一定完全科学。不能以偏概全,酒对成年人养生有一定益处。
神经专家:提示慢性中毒
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肖劲松主任医师看来,一种饮食习惯传承几千年,而且东西方不同地方同时出现酒文化,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。但从科学角度,还是要做进一步调查研究才会知道。他不认为适量的酒对人体是有危害的。
大量进入人体的乙醇和代谢产物乙醛会随着血液进入大脑。在大脑中破坏神经原细胞膜,并会不加区别地同许多神经原受体结合,削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;有人觉得酒精能使人振奋机警,注意力集中,但是实际结果并非如此,少量酒精有镇静作用,摄入较多酒精对记忆力、注意力、判断力及情绪反应都有严重伤害。饮酒太多会造成口齿不清,视线模糊,失去平衡力。慢性中毒对神经系统可造成慢性遗忘综合征即柯萨科夫综合征,长期大量饮酒会引起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和脑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,就是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即韦尼克脑病。总之小酌怡情,豪饮伤身。
精神专家:赞成滴酒不沾
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药物依赖科主任刘学兵博士很赞成“一滴酒不沾”的观点。已经证明饮酒没有任何益处,人们饮酒只是利用酒精可以产生愉快感,控制力下降,话增多,人与人距离拉近,慢慢形成特有的文化,因此饮酒的人很多。从开始饮酒,到酒依赖,都是始于尝试饮酒或社交饮酒,但喜欢在家饮酒,到后来每餐饮酒,量也越喝越大,到最后形成固定的模式。
刘学兵主任把人按照饮酒分为三种:不喝酒的人,社交性饮酒的人,酒精有害使用的人。酒依赖的人具有明显的易感性,有的人极易成瘾,有的人不容易成瘾。一旦成瘾,就形成了固定的饮酒习惯,如早上喝酒,每天固定时间饮酒,不饮则出现戒断症状。
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疾病负担中,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排在第一位。酒精中毒大体分为三类:一是普通酗酒,偶尔饮酒过量,导致机体不适,精神兴奋。二是病理酗酒,引起心脑血管等疾病。三是酒依赖,包括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。由于酒精长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,会引发诸如酒精中毒幻觉症、酒精中毒嫉妒妄想症,严重的还会导致柯萨科夫综合征甚至发生人格改变。
(长江日报记者毛茵)2018年9月1日